科技向善,潜力无限正在被科技改变的救灾应

文丨付金(郑州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部助理研究员)

7月下旬以来,河南多地遭遇罕见持续性强降雨,郑州、新乡、鹤壁、安阳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连日强降雨带来的险情,各种水陆空“科技神器”投入到河南抗洪抢险一线,在多地断水、断路、断电、断网的极端情况下发挥出非人力所能及的关键性作用,保障了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筑起了生命的保护线。

1

那些悬浮于空中的救灾应急神器

“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祝平安!”

这是年7月21日晚中国移动群发给郑州巩义米河镇居民的一条短信。此次河南暴雨,郑州巩义米河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信号中断、通讯受阻,米河镇的受灾群众一度与外界“失联”,恢复通信对米河镇的受灾群众和外部的救援队伍来讲都极为重要。

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赶赴灾区,当日14时22分翼龙-2H从贵州安顺机场起飞,历经4小时、近公里的跨区域长途飞行后,18时21分无人机进入米河镇通信中断区,执行5个小时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截至23时20分,中国移动基站累计接通用户个,产生流量.89M,单次最大接入用户个。

翼龙-2H无人机

翼龙-2H无人机是航空工业联合中国移动为应急管理部打造的通讯利器,现已融入应急指挥体系,是我国应急救灾保障的新兴力量。利用翼龙-2H空中应急通信平台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可以实现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并可以建立覆盖1.5万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带宽相当于4G网络,而且不需要卫星通信的地面辅助设备配套,摆脱了地面供电、通信回传的束缚,在“断路断网断电”的极端条件下实现了应急救援行动的高效、准确指挥,打通了救灾通信的生命线。

除了翼龙-2H无人机,在本次河南水灾应急中,还有两款无人机大显身手,为救灾应急工作的高效展开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的家被淹了,娘家也被淹了,能不能让我看看我家现在的情况?”在米河镇的救援前线,一些居民围着纵横大鹏无人机,希望无人机能飞去自己的家看看情况。纵横大鹏应急救援小组的队员们听到这些话,他们只想再快些,再加把劲,用科技力量为灾区人民带去安心和保障。

纵横大鹏CW-15是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无人机,7月21日17时10分,CW-15无人机在雨中飞行50分钟后安全返航,共拍摄张照片,成功完成指定区域无人机遥感影像采集工作。

截至7月25日,CW-15无人机已完成环翠峪7平方千米正射数据采集,米河重点区域5平方千米三维数据采集,米河35平方千米正射采集,小关镇35平方千米正射采集,为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直观的地理信息数据,清晰展现受灾情况,帮助应急管理部门掌握灾情和次生地质灾害风险。

CW-15采集的首批灾后数字正射影像图

灾情发生后,郑州市生活用水处理站的蓄水池受到较大影响,自来水厂要通过反复排水来连夜不间断清洗水池,郑州大部分居民楼出现断水的情况。而自来水厂的抢修进程因电力照明系统的不稳定受到了较大影响。

7月22日晚,接到郑州市自来水厂的求助信息,卓翼智能科技公司立即组织天枢-A8系留无人机连夜赶往郑州。系留无人机通过导线由地面电源供电,代替传统的锂电池,能够持续24小时滞空作业,并搭载了视频监控、照明、通讯等功能。

在抢修过程中,天枢-A8系留无人机配合新兴际华应急车辆,实现了较大范围视频不间断安全监控值守、~平方米晚间照明应急保障,保证了附近居民用水安全。

天枢-A8夜间长时照明作业

2

国家队中国安能的两大救灾重器

7月20日,经过持续性的强降水天气,郑州市区多地被淹,更有部分地势较低的隧道、地下通道、地下商场亟需排水。

在此背景下,中国安能唐山、合肥、南宁、南昌、常州、武汉六大救援基地,抽组专业救援力量名、龙吸水21台、一体化泵车2台以及冲锋舟、无人机等主战装备,紧急赶赴郑州投入抢险救援行动。

中国安能列装的大功率“龙吸水”1小时能抽立方米的水,而传统排水机器1小时只能抽50多立方米,大大提升了抢险速度和效率。

7月21日,中国安能唐山救援基地的一台指挥车,一台“龙吸水”,30余名救援人员,抵达郑州积水较深的京广北路隧道口,展开抽排水作业。

7月23日11时,来自中国安能南昌、南宁、常州救援基地的5台“龙吸水”在京广南路隧道入口处一字排开,加快隧道内积水抽排速度。

7月24日12时,在59个小时不间断作业努力下,京广路段淮河路口隧道积水已基本排干,实现了双向贯通。7月26日,据央视新闻消息,京广隧道经过5天救援,积水抽排作业完毕,中国安能“龙吸水”设备已撤离。

“龙吸水”正在进行排水作业

除了“龙吸水”,在互联网上让网友大呼震撼的是中国安能的另一款救灾神器动力舟桥。

动力舟桥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之一,可以实现快速架设浮桥和结合漕渡门桥,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浮式结构,保障大型装备和人员通行,有效解决涉水抢险难题。

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南昌分公司抢险救援大队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马不停蹄奔赴郑州,7月21日,大队抵达京广隧道路口,在分队指挥员李泽文的带领下,水管很快铺设完毕,发动机也有力运转起来,排水任务有序展开。

然而第二天,受强降雨影响,新乡市多个村庄群众受洪水围困,身为动力舟桥的专业操作手,李泽文接到了转移受困群众的任务,他立即率领5名抢险队员赶赴新乡。

李文泽和抢险队员到达现场后,争分夺秒组装舟船,经过一夜的持续奋战,两台长40米、宽8米的动力舟桥架设完成,每台可按10.8公里/小时的速度,满载人,实现快速水上机动。从人到最多人,他们先后转送7个批次,共将1多名被困群众送往了安全区域。

动力舟桥成功转移被困群众

不过,与动力舟桥不同的是,在遇到无法使用大型救援设备、洪水流速较高、现场礁石较多、障碍物复杂的救援场景时,来自珠海云洲智能的“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就可以发挥出它的独特优势。

传统的水下救援方式一般是救生圈和冲锋舟,但人工投掷救生圈的指向性差,且在激流中容易被瞬间冲走,而冲锋舟通常需要配备2名人员共同施救,救援人员也存在安全风险。

“海豚1号”是一款远程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救援设备,其自重13公斤,可随意抛投,航行速度3米/秒,拖拽力大,可承重公斤,最长遥控距离可达米。遇到险情时,只需将“海豚1号”抛掷水面,即可快速、精准航行至落水人员身边,将其拖拽到安全区域,全程救援人员无须下水,只要在岸边或船上遥控施救,提高了救援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救援人员的遇险几率。

7月21日,台“海豚1号”被送至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助力郑州开展救助工作。

“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

3

一份民间“救命文档”打通的救助通道

7月20日20时57分,来自河南濮阳的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李睿,在腾讯文档里创建了《待救援人员信息》共享编辑文档,并组建了30余人的河南远程救援小分队,求救人员信息和救援人员信息开始在文档中不断更新。

文档创建半小时后,有志愿者开始帮助核实消息、对接资源。

23时12分,文档里出现了第一个救援成功的消息,一位家长更新了信息,称自己和孩子“已经顺利坐上车回家了”。随后,“可支援信息”、“可避险地点”、“漏电风险地区”、“官方救援队信息”、“民间救援队信息”、“物资援助”、“医疗信息”等求助需求和救援信息不断增加,文档创建22小时后,求助信息已经超过了0条,已经明确“救援成功”和“安全”的有85条。

《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截图

24小时里,该文档以多万次的访问量、超过30万人次的参与修改量,创下产品单个文档的访问量纪录。人们通过这份特殊的文档进行接力,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救助的案例,网友称之为“救命文档”。

“团队将同时协作人数在人的基础上又扩容了2倍,使得更多人可以同时填写,团队技术一直24小时轮班值守,响应救命文档的需求,确保产品的稳定体验。”腾讯文档团队的负责人表示,这次的《待救援人员信息》通过大量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通宵达旦的努力,信息的提供方和对接方得到了更高效的连接。

除了民间志愿者的力量,在7月20日晚间,腾讯文档团队经过几分钟讨论后,便开始快速分工执行上线了33个“救援互助信息登记模版”,救援组织和当地群众可直接使用这些模板进行救援及求助登记。

一个线上文档产品成为了一个信息收集、互通共享的平台,这被认为是科技力量和科技向善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7月21日凌晨3点,高德的河南暴雨信息互助通道功能连夜上线,很多网友自发扩散消息:“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不仅能整合求助和救援消息,还可以直观显示定位!”

在河南当地的用户,只要直接点击高德地图上的图标,就能进入互助通道,可以查询救援队电话、附近避难场所信息、或者发布求助信息。

其背景之一是,为了给遇到困难的民众提供应急帮助,郑州涌现了很多志愿者,提供临时避险场所。

21日晚21时,高德地图整合公开的志愿信息,互助通道功能再次更新上线河南避难所地图,民众搜索“避难所”就可查询,除了具体位置,还能查看是否可以提供热水、食物、休息场所及联系方式。

7月23日凌晨,河南暴雨之后道路路况更加复杂,除了积水、封路,还可能有障碍物、塌方等险情存在。高德地图23日凌晨上线了河南暴雨险情上报通道功能,用户上报的积水、塌方、障碍等路况事件可以为更多用户提示险情信息,这些上报信息也会在郑州交警使用的“全境智能安全应急大屏”上显示,交警可以根据上述信息进行综合研判、指挥调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高德地图的导航,很多风雨中的人得以找到临时避难的场所,开始找到一条安全回家的路。

用户上传的路况信息显示在安全应急大屏上

4

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未来的美好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流研究所所长黄尔指出,各地使用防灾救灾“科技神器”,体现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就防汛而言,今年出现的新技术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防汛抢险方面的新技术,二是防汛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技术。

在黄尔看来,近年来防灾救灾新技术的发展,除了得益于科技进步本身外,更重要的是需求倒逼——科技使我们对灾害的预测更加准确,处置效率更高,大大减少灾害损失,我们对各类防灾救灾“神器”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科技向善,潜力无限。在这场充满了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救灾应急中,当各种新型设备从模拟演练走进现实场景,当各种救援技术的研发者和使用者来到一线展开救援,当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通过“救命文档”保障信息流转,我们看到了科技的温度和力量。经此一难,我们也相信在今后的防灾救灾中,科技力量将愈发凸显。

未来,我们在强调“人”和机制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如果能够更多地立足科技创新,利用无人机、高分卫星、应急通信、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为监测和救援提供强有力支持,更好地发挥科技在防灾救灾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甚至弥补“人”的短板和弱项,就会全面提升防灾救灾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我们的防灾、救灾和整个应急管理体系。

在我们看来,这也应该是有关机构和部门在这次河南水灾后深刻反思和继续完善救灾应急管理体系时应该重点考虑的一点——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未来的美好,河南加油!中国加油!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请版权作者看到后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