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只恐龙曾在义乌漫步浙江科学家已证明
“缘分”就是如此妙不可言。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浙江自然博物院金幸生团队在义乌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一只恐龙留下的足迹:4个右脚脚印、5个左脚脚印,一连串共9个脚印。
白垩纪时期是个“动荡”的年代,地球上大陆被海洋分开,火山活动频繁,地球变得温暖而干旱,生物界急剧变化……这一时期,恐龙虽来去自由,但只有在软硬适中的土层上留下的足迹,才有可能形成化石,何况时间已经过去1亿年。
近日,金幸生团队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同行在国际专业地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在线发表了关于这片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成果,并试图判断这只恐龙当时的运动状态。
它是谁?它在干什么?
“交警可以从刹车时轮胎的摩擦痕迹推测车速,刑警可以从脚印推测嫌犯的身高,我们也能根据恐龙足迹,推算出恐龙当时是在跑还是在走,速度多快。”浙江自然博物馆金幸生博士告诉记者,虽然恐龙不能复活,但通过研究现生动物的行走方式,学界已有一套较成熟的数学模型:用足迹长度推算出身高,再用身高和复步长推算出行走速度。
他们判断,当时这只恐龙也许是在“漫步”。
年,团队在义乌发现了这片化石,其足迹与四川伶盗龙足迹相吻合。恐爪龙类后脚第二脚趾的爪子特别大,高高抬起,一般不着地。因此,恐爪龙行走时,后脚只有第三、四趾着地,脚印是非常典型的二趾结构。所以,本次发现的恐龙足迹是恐爪龙类恐龙留下的。
团队研究员根据化石测量了恐龙足迹的长宽、两趾间角度、单步长和复步长。据此推算出,下脚印的恐龙大概50到67厘米高,再根据步宽,最终推算出速度。
但恐爪龙又分为驰龙和伤齿龙两类。由于两类恐龙的后肢比例不同,推算出的身高也不同。
因此,研究者分别根据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如果是驰龙类,推算出的身高是51.8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时6.1公里;如果是伤齿龙类,推算出的身高是65.6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时4.6公里。
但不管是哪种恐龙,从推测出来的速度看,它当时是一种悠闲的状态——其速度与人类几乎一致(人类走路的速度一般是4~7公里/小时)。因为如果是捕食或者逃命的话,据说伤齿龙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如奔马一般。
△伤齿龙
△弛龙
它是怎么被发现的?
近年来,浙江自然博物院联合省内的县市博物馆及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在浙江开展了大量野外考察,发现和保护了一批古生物化石。
据悉,浙江之前发现过蜥脚类、鸟类、非恐爪龙类兽脚类和翼龙类等足迹化石,这是浙江首次发现恐爪龙类恐龙足迹化石。
金幸生回忆,当时首先发现的是翼龙足迹化石,“翼龙足迹化石是在修路时留下的碎石中发现的,我们想在山上找它原始的位置,看看是哪里挖出来的,结果有了意外惊喜。在翼龙足迹的上部层位中发现了恐爪龙足迹化石。”
顺藤摸瓜,沿着足迹行走方向寻找,最终在一片石头上发现了9个连续行走的脚印。
回想当时的发现过程,金幸生用“非常惊喜”来形容,因为此前在浙江只发现恐爪龙类中伤齿龙类的蛋,没有发现过脚印,这是首次在中国东南部的白垩系地层中发现恐爪龙类足迹,也更加确认浙江曾生活过恐爪龙类恐龙。
据了解,此前在亚洲,只有北部发现过恐爪龙类骨骼化石,而南部只有在四川发现过恐爪龙类足迹。
△金幸生团队在野外考察
为什么它偏偏来这里?
这一串脚印,正是在义乌市江东街道观音塘村发现的。
据悉,观音塘村的恐龙足迹化石均来自晚白垩世地层,距今已经有万年到1亿年的历史。在观音塘村及周边地区,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和整窝保存的恐龙蛋化石,曾出土浙江最大的蜥脚类足迹化石和浙江首条兽脚类行迹化石,后者原本是一头兽脚类恐龙留下的多个脚印。
这里堪称“恐龙乐园”,化石群丰富程度令人震惊: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在东阳博物馆研究出土的东阳龙时,看到博物馆有很多当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决定调查恐龙蛋附近的地层,结果在后岩头山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发现3个脚趾的恐龙足迹化石。
从年起,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细致的调查——发现20多层含有恐龙足迹化石的层位和80多个恐龙足迹。
“每年都有新发现,且都是不同种类。比如,第一年发现了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化石,第二年是翼龙的,第三年是蜥脚类的,第四年是鸟脚类的。”金幸生说,虽然目前的发现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但是它已经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世界罕见的恐龙足迹化石群。
为什么偏偏是这里?金幸生解释,发现恐龙脚印化石的地层属于金华组地层,这一地层在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广泛分布。义乌所处的金衢盆地在当时溪流纵横,当时这里的气候是周期性的炎热潮湿,植被丰盛,适合恐龙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