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个足迹翼龙足迹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8日发布消息,科研团队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翼龙足迹化石研究取得最新进展。新发现的翼龙足迹化石非常丰富,共个足迹,经鉴定归入翼龙足迹科翼龙足迹属,并建立了一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而且首次对造迹者做出了可靠的推断。
△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化石照片及线条图
截至目前,在全世界13个国家已经发现77个翼龙足迹地点,共报道了3科5属15个有效种的翼龙足迹化石,其中翼龙足迹属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中国的翼龙足迹最早在年发现于甘肃永靖下白垩统地层中的盐锅峡翼龙足迹,随后在浙江、山东、四川、新疆、重庆、广东也发现翼龙足迹化石,但总的来说翼龙足迹的数量和保存都相对较差,除了新疆乌尔禾地区外,另外6个省一共报道了79个翼龙足迹化石,而本次研究的翼龙足迹化石就有个之多。
年以来,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团队对新疆天山南北的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层进行了十多年的连续考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乌尔禾及相邻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翼龙、恐龙等骨骼化石及多个层位保存的大量的翼龙、恐龙、鸟类和龟鳖类足迹组成的足迹化石群,极大地丰富了动物群的化石类型和组成。
此次重点对乌尔禾地区保存的一件个体较小的翼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还对造迹者以及可能的行为习性进行了分析。
△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正型、副型和重叠足迹
命名翼龙足迹属一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
翼龙足迹化石保存在长约cm、宽约25cm、面积约0.3平方米的灰绿色细粒砂岩表面,共个足迹,包括57个前足足迹和57个后足足迹。足迹化石分布相对杂乱,为了尽可能找到行迹,研究者对所有足迹前进方向进行了统计,并发现了一些可能的行迹,即相同方向和相当大小的足迹。
翼龙足迹化石为四足行走足迹,无尾迹。前足三指型,强烈不对称,尺寸较小,平均长约3.40cm,宽约1.59cm,长宽比约2.14。后足蹠行式,近似三角形,具四趾,尺寸较小,第Ⅰ趾最短,其余三趾近似相等。
从足迹的大小和形态学特征分析,足迹化石区别于现有的喙嘴龙足迹科和阿加迪尔足迹科,而与翼龙足迹科翼龙足迹属的特征一致。通过对翼龙足迹属现有的9个有效种进行对比分析,依据前足Ⅰ指和II指较小的指间夹角,后足的长宽比、四趾的相对长度、近似相等的趾部和蹠部印痕而与现有的翼龙足迹属的成员相区别,因此建立一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是目前中国第三个有效的翼龙足迹种。
科研团队从乌尔禾翼龙足迹后足提取了解剖学的特征,并首次并与当地发现的翼龙实体化石进行了对比。乌尔禾地区目前发现2种大小和形态不一的翼龙足迹:尺寸较小的为这次研究的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尺寸较大的也属于翼龙足迹属的成员,表明这两类足迹是由两种体型不同的翼龙所留。目前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翼龙骨骼化石也只有两种,分别为体型较小的复齿湖翼龙和体型较大的魏氏准噶尔翼龙,其中复齿湖翼龙保存了完好的后足骨骼化石。据此从体型较小的复齿湖翼龙后足提取了四趾的长度,趾部和蹠部的长度并与尺寸较小的乌尔禾翼龙足迹后足足迹参数进行拟合分析,两者在四趾长度、趾部和蹠部长度上具有一致性。这说明乌尔禾翼龙足迹的造迹者极有可能是复齿湖翼龙所留,推测其成年个体的翼展约为2m。
△生态复原图
发现最为丰富的翼龙足迹:群居生活的直接证据
对乌尔禾翼龙足迹造迹者可能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后,从足迹岩石上同时保存前足和后足来看,造迹者无疑是四足行走的。除此之外个足迹化石保存在约0.3平方米的岩石层面,密度高达个/平方米,而且足迹化石大小不一,这意味着乌尔禾翼龙足迹是由不同年龄段的湖翼龙留下来的,代表有不同年龄层次的湖翼龙在乌尔禾地区的湖岸边生活,而这种高密度性通常作为群居的证据。
此外,对翼龙足迹的前进方向进行了统计,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反的主方向上,反映出这些足迹化石可能是造迹者来来回回往返在这个区域留下来的。(总台央视记者帅俊全)
(编辑王艺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