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并没有灭绝,而且你可能还吃了不少恐
恐龙灭绝了吗
答案是:大型的恐龙灭绝了,但是恐龙的后代依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是鸟类!想一想,你可能时不时地就吃一枚”恐龙蛋呢“!恐龙只是演化成了另一种动物的形式存在陪在我们身边。
鸟类的起源
鸟类的祖先是小型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生活在陆地上,不具备飞行能力,处于食物链的顶层。它们的食物来源一般是地面生活的小型动物,如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以及昆虫等。
很多时候,部分人可能会混淆翼龙与鸟类祖先的关系。其实翼龙不仅不是鸟类的祖先,而且和鸟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之所以会让人误解翼龙与鸟类的关系,是因为翼龙这一名词本身的含义容易让人联想到了翅膀和会飞行这两个特点,而这正是鸟类最大的特点,因此,自然而然地就在两者之间建立了联系,想当然认为“翼龙演化成了鸟类”。实际上,鸟类根本不是翼龙演化来的!
同时翼龙也不属于恐龙的一类,它不是恐龙,只是白垩纪时期一种普通的飞行爬行生物,和蜥蜴有点类似。翼龙在白垩纪末期就已经全部灭绝了,没有留下任何后代。
鸟类是怎么从不会飞的兽脚类恐龙变身飞鸟的?
关于鸟类会飞的原因,有一种假说认为鸟类的祖先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具备爬树能力,而且会时常爬树,借助于树木与地面的的高差滑翔或飞行,久而久之,就练就了飞行的能力。
这一假说看似合情合理地解释了鸟类祖先兽脚类恐龙的变身之史,但是事实上却是漏洞百出!
可以细想,鸟类的祖先是小型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当时的世界霸主,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食物来源一般是地面生活的小型动物,如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以及昆虫等。
恐龙作为什么非要爬树不可?它们爬树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捕食还是为了躲避敌害?对于这些,恐龙或许还不需要如此艰辛!它们不可能放弃地面上轻而易得的食物,而选择通过爬树来获取其他食物。
就算偶尔遇到比它们强大的敌害情况,慌不择路选择爬树躲避敌害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绝不是普遍常见的现象。
而且,产生滑翔所需的“高差”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如土堆、陡坎、山崖、斜倒的树干等均可形成高差。也就是说,高大直立的树木并不是产生“高差”的唯一可能。
还有,从骨骼解剖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奔龙还是伤齿龙,它们的后肢长而强壮,明显长于前肢,除第二趾爪外,其余的趾爪均不强烈弯曲。这些特征表明,它们是善于快速奔跑的捕食者。
任何生物,包括龙龙和鸟类,保护自己的生命是首先必须想到的。恐龙的祖先在没有发育羽毛或羽毛不够发育的情况下是不会从高处向下跳的。
那么,只有一种结果,就是鸟类飞行的起因正是兽脚类恐龙随着自身的发展演化长出了羽毛,是变温动物向恒温动物演变的必然结果。
羽毛出现之初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保持体温,更好地适应环境。后来羽毛逐渐发育到了一定程度,足以保护自身生命,它们才有可能从一定的高度向下滑落,而不至于摔伤或摔死。
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羽毛逐渐丰满,前肢变成了翅膀,有一天自然而然地展开双翅后,发现自己能够从高处向低处滑翔,继而进行短距离飞行,最终能够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与大地之间。这时羽毛才逐渐具有了保护身体、运动平衡、性别展示、滑翔、飞行等功能。
最后,无论是兽脚类恐龙还是其他爬行动物,它们毕竟都是动物,不可能具有人类的思维,更不可能在爬树之初就预想到几百万年后会长出羽毛,演变成鸟类而飞向天空。所以,会飞这一行为只能是动物本身和环境相适应的漫长演化结果。
目前,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的研究与讨论还没有结束,现有的研究材料还不足以让我们对此问题过早下结论。也许这些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种假说更合理,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还有待商榷。
鸟类能存活至今的原因
作为恐龙的后代,鸟类为什么没有在白垩纪末期的那场大灾难中灭绝,而是存活至今呢?其实不然,白垩纪时期有很多会飞的恐龙和鸟类生活在树上。所以,当小行星撞上来的时候,它们的命运只有灭亡。
但是如果能够在陆地上躲避,就有机会在广阔的、坑坑洼洼的陆地上找到暂时的栖息之所。而且鸟类的个体比较小,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比较少。
在白垩纪末期大灾难中,虽然被尘埃挡住的阳光满足不了大面积森林的光合作用,但是小植物却可以靠着穿透浓密尘埃的阳光维持生存,给那些小个体动物提供了维持生命的食物。
其次,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白垩纪末期的鸟类已经演化成热血动物了,它们身上的羽毛起到了保温作用,在小行星撞击后形成的“核冬天”里能够保持自己的体温,挺过了“饥寒交迫”的那段时光。给今天的世界带来了鸟语花香。
注:本文图片修编自网络
#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