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上海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两千亿
中国科大团队精确测量正负电子湮没中的R值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黄光顺教授、鄢文标副教授带领的中国科大北京谱仪(BESⅢ)R值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其他团队合作,利用连续能区2.23—3.67GeV正负电子对撞数据,以优于3%的精度测量了R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R值是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与一对正负缪子的领头阶截面的比值,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精确的R值数据对缪子反常磁矩的理论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缪子反常磁矩的实验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的差别达到约4.2倍标准偏差,暗示着新物理的存在,因而成为当前粒子物理的热点话题。由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在小于5GeV低能区的不适用性,实验测量是获取高精度R值的唯一途径。因此,R值测量对缪子反常磁矩相关新物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为可靠地估计R值的主要系统误差,在充分完善现有单举强子事例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充分利用已知遍举过程的强子事例混合产生器。经过多轮迭代和完善,这两种强子模型均能重现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的复杂物理过程,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正是由于这些艰苦细致的工作,R值测量的精度最终在3.1GeV以下好于2.6%、在3.1GeV以上好于3.0%。
据介绍,R值测量属于高精度研究,每一步微小的改进都需要艰巨的努力和付出,因而从首次取数到结果发表历经十年之久。20年前中国科大赵政国院士领导上一代北京谱仪BESⅡ完成R值测量,把当时的精度提高了一倍左右。此次BESⅢ的R值测量,再次把精度提高了一倍左右,为粒子物理提供了精确的基础数据。
(来源:科技日报)
多地释放布局元宇宙积极信号
“长三角”抢先布局元宇宙
年11月,浙江省经信厅就组织召开“元宇宙”产业发展座谈会。12月底,杭州宣布成立元宇宙专委会。日前印发的《关于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将构建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量子信息、空天一体化、先进装备制造以及元宇宙等领域为重点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自年12月,上海布局元宇宙的“先手棋”动作开始频繁起来。12月21日,上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适时布局切入。”该动作被业内称为“我国地方政府对元宇宙相关产业发展的第一次正面表态”;12月30日,《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该规划提出,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推进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探索行业应用。这也是元宇宙首次被写入地方“十四五”产业规划。
在同期出台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专项规划中,上海更是细化了推广元宇宙应用的范围,明确支持满足元宇宙要求的图像引擎、区块链等技术的攻关;鼓励元宇宙在公共服务、商务办公、社交娱乐等领域的应用等。
江苏也紧跟步伐,1月5日,无锡市滨湖区发布的《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元宇宙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注重应用引领和场景驱动相融合,推动元宇宙技术在多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元宇宙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各主体协同发展,加快元宇宙与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据悉,下阶段无锡市滨湖区将打造元宇宙核心产业区、元宇宙创新孵化园、元宇宙先进智造地,提升资源配置质效,构建元宇宙空间布局。到年,无锡市滨湖区将通过元宇宙生态产业集聚发展等手段,基本形成技术引领、企业集聚、示范应用、标准完备的元宇宙产业生态,成为国内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典范。
地方两会期间涌现多个元宇宙提案建议
在日前闭幕的北京两会上,“元宇宙”也相继在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中出现。
北京市政协委员、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陶然带来了两份与“元宇宙”相关的提案,分别是《关于抢占“元宇宙”发展先机,打造首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建议》和《关于将首钢园建设成为北京“元宇宙”发展试点产业园的建议》;北京市政协委员、元宇宙概念上市公司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指出,北京当前具备全面推动“元宇宙”落地的技术储备,同时也有必要抓住这一新科技产业更新迭代的机会。他建议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专班,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单位共同组建“元宇宙”发展联盟,同时在联盟下成立元宇宙技术研究中心。
1月10日、11日,合肥、武汉相继召开人大会议,均把元宇宙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1月11日合肥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合肥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元宇宙、超导技术、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领航企业、尖端技术、高端产品,用未来产业赢得城市未来;武汉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壮大数字产业,推动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与实体经济融合,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来源:中国电子报)
嫦娥五号样品助我国科学家建立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
《自然-天文学》杂志(NatureAstronomy)发布了月球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星遥感团队及合作者,利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同位素年龄和着陆区撞击坑统计结果,在目前常用月球年代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更精确的年代函数模型,为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时间标尺。
研究团队基于高分辨月球遥感影像的撞击坑统计分析结果和撞击坑产率函数得到嫦娥五号采样点地质单元的撞击坑归一化频率,与嫦娥五号样品的年龄构成建立月球年代函数模型一组新的控制数据,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对Neukum()年代函数进行更新,建立了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同时,对比了新老函数的差异。分析表明,根据新的年代函数得到的定年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更老一些,最大的差别在2亿年左右。由于增加了嫦娥五号关键数据点,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定年的精度优于经典的Neukum()模型,可用于今后月球地质单元的定年。进一步,可根据新的月球年代函数,推演火星、水星等其他地外行星的新年代函数,提高定年精度。新月球年代函数,是一把更精确的时间标尺,将在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
上海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两千亿元
记者从市科委获悉,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与成交项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项,同比增长38.0%;成交金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52.1%,增幅创20年来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技术出口成交额超出技术进口一倍以上,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年上海向国外输出技术项,同比增长49.7%,成交额.93亿元,同比增长29.4%;向国外吸纳技术项,同比增长22.2%,成交额.46亿元,同比下降8.5%。
技术开发合同是技术合同中最能体现创新力和含金量的类别。年上海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81亿元,占成交总额的58.8%,位居四类合同之首,同比增长41.6%;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额11.46亿元,同比增长.9%,涨幅最大。此外,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71亿元,同比增长.2%;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26亿元,同比增长16.8%。
上海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成交额稳居前三。其中电子信息领域成交额同比增长65.3%;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成交额同比增长.9%。
在上海庞大的技术交易市场中,企业占据龙头地位。按卖方机构类别统计,企业法人输出技术项,成交额.96亿元,同比增长49.9%,占成交总额的91.2%;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事业单位输出技术项,成交金额.24亿元,同比增长65.6%,占成交总额的7.8%。
成交数据显示,上海技术创新成果辐射长三角。年,上海向苏浙皖地区共输出技术项,成交额.82亿元,占上海输出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4.6%。
(来源:文汇报)
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发布
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于近日评选出了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北极海冰-海洋动力遥感协同观测与航道保障应用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推动我国极地和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支持下,我国首套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长远号”成功研制,并于年8月在南海圆满完成海试。海试克服了复杂恶劣海况影响,下放深度达米,总运行时间超56小时。“长远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海试成功创造了我国深海矿产混输智能系统海上试验最大下放深度和最长连续稳定运行时间的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矿产混输智能化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我国深海采矿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经过近5年攻关,年,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型海洋微波遥感探测机理模型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在轨天宫2号和中法海洋卫星,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微波遥感基础理论和原创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微波遥感技术实力已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新型载荷仿真研制、数据处理算法模型等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海洋数值模式是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芯片”,没有高质量的“芯片”,就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长期以来,我国的海洋环流数值预报系统一直缺乏“自主芯”。经过多年攻关,我国科研人员于年完成了质量守恒海洋温盐流数值预报模式(妈祖1.0)研发工作,并投入预报业务试运行,实现了“中国芯”对“欧美芯”的替代。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的古菌研究表现亮眼。古菌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类对海洋古菌的多样性及功能演化知之甚少。我国科学家从滨海湿地、近海沉积物到西太平洋深渊等样品中,发现了多个新的古菌门类,拓展了生命之树;通过解析阿斯加德古菌和乌斯古菌的代谢潜能,阐明了它们在碳、氮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还重构了阿斯加德古菌和乌斯古菌的功能演化过程,不仅为揭示阿斯加德古菌与真核生物起源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探究乌斯古菌从寄生到自由生的代谢多样化的演化史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于年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和《自然·通讯》上,为我国在海洋微生物学和真核生物起源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抢占了一席之地。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翼龙食团的存在
消化不了的食物,还可以吐出来?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中国鲲鹏翼龙的两件标本以及与翼龙共同保存的团状聚合体进行研究,确认该团状聚合体是翼龙的食团,第一次证实了翼龙食团的存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B辑》上。
同时,“依据食团中的食物残留,我们推测鲲鹏翼龙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主要以燕辽生物群中的一种古鳕鱼类为食。”2月16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蒋顺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食肉动物在进食后会将无法消化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以食团的方式吐出。现生很多脊椎动物会吐出食团,其中猛禽最为典型,鸟类、鳄类、有鳞类和海生哺乳类中也发现有这一行为。这种行为同样发现于中生代的鸟类、鳄类和非鸟恐龙等。
此次研究的两件鲲鹏翼龙标本包括一件成年翼龙标本和一件幼年翼龙标本,两个标本体型相差约一倍,而两个团状聚合体的大小也与翼龙的体型相当。
结合已经报道的翼龙胃石的化石证据,研究人员推测,翼龙也可能具有分化的肌胃和腺胃。这一现象在主龙类中较为普遍,这一研究也支持了主龙类中胃普遍分化为肌胃和腺胃的假说。而较为原始的真双型齿翼龙能够将硬鳞咬碎成十分细小的结构,说明其可能通过粪便而不是以食团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虽然吐出食团在主龙类中有很多报道,但是这一行为更可能是在主龙类中多次演化后出现的。
这进一步证明了鲲鹏翼龙从幼年到成年都以燕辽生物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古鳕鱼类为食,这与其他研究人员关于翼龙可能随着个体发育而改变食性的观点不一致。
(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