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美德阳人事迹展三
「本文来源:德阳日报」
杨志均:逆行中最美的“火焰蓝”
18年来,无论是“5·19”新场气田井喷事故处置、“8·19”绵竹清平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还是西昌“3·30”森林火灾扑救、“8·8”九寨沟地震救援,他总是冲锋在前,大大小小的灭火战斗参加了千余次。从普通的农家子弟到消防中队的政治指导员,再到战训科长,面对爆炸、毒气泄漏、塌方、洪灾等险情,德阳消防支队司令部警训科科长杨志均长期战斗在灭火救援的第一线,多次在火海里出生入死,在险境中拯救生命。
记者见到杨志均时他正在训练,看着消防支队的新装备他如数家珍。他称,鉴于重型车集结速度慢、机动性灵活性较差的情况,年,支队建立了快反分队“猎隼救援突击队”,突击队备有模块化的轻量装备,以及支撑救援人员72小时生活所需的物资。
“这些设备物资都处于战备状态,能确保快反队伍5分钟内集结出发。”杨志均说。为适应综合性救援的职责,德阳消防支队建立起“蛟龙蛙人救援队”“翼龙山岳救援队”等专业性更强的精兵队伍。“经过集中训练,翼龙山岳救援队精兵已掌握连续米直降的技能。而除了精兵,每位消防员也都需要接受基础的绳索训练。”
杨志均年入伍,与妻子苏波涛是中学同学,两人年结婚,感情一直很好。年4月20日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第六天,当日早上8点02分雅安地震,得知消息后杨志均立马归队。“我妻子听到我要归队时,一下哭得稀里哗啦的。”杨志均称,他的心里装着大家,没有大家的安稳哪里有小家的幸福!
年6月24日,杨志均二女儿的百日宴,突然接到队里电话,又有任务,茂县塌方!杨志均挂断电话,对着妻子说了句“今天你辛苦了”,就立即赶赴现场。
面对杨志均的工作,妻子在他每次执行任务时也已经达成很好的默契,只对他说“注意安全,早点回来”。她称,“即便在家的时间很少,我依然欣赏着他身上那股坚毅的劲儿。不管什么困难,他依然保持良好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他的职业被人尊重受人敬仰,是我和女儿们心里真正的英雄。”
杨萍:农技“土专家”致富“领头羊”
凭借对农业、农村的热爱,杨萍潜心学习农业知识,研读农业政策,成长为广汉市第一个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主、第一个获得四川优秀青年农民称号的女农场主、第一个实施规模化稻田综合种养循环的新型经营主体、第一个水稻代育代插托管服务面积超过万亩的服务主体、第一批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第九届全国风鹏行动-典型新型职业农民获奖者。
自高中毕业后,杨萍便女承父业,担起了村里部分农户的农机服务和家庭承包种植业重担,从年开始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在之后的几年,杨萍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收益。
年,杨萍流转土地面积达到亩。获得了不错效益的杨萍没有忘记当初支持自己的父老乡亲,她联合当时流转土地给自己的名乡亲,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乡亲们在原来斤稻谷的保底收益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0%的二次分红。乡亲们入股对比流转,可再增加元收入。
经过不断探索,杨萍全面掌握暗化育秧技术,育成的秧苗质量极好。由于她实行机械化操作,每亩节约育插秧成本元以上。同时,杨萍还毫无保留地为周边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将广汉市育插秧技术提升至全川领先。服务区域也由德阳市延伸到了成都、绵阳、乐山等地,服务收入达到余万元。
多年的经验让杨萍深知化肥农药对土地及农产品的影响。通过各地考察,杨萍在基地内率先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年,在广汉率先实施规模化稻田养鸭以及林下养殖。年,在广汉率先在稻田使用沼液肥水灌溉,减少化肥使用。年,率先在田间安装螟虫诱捕器、频振杀虫灯防治虫害。年,大面积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实现绿色循环技术的全面覆盖。年,杨萍成功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年获得了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今年,率先在德阳市进行自然农耕技术示范,不使用化肥、农药生产的粮食收益较普通种植增加0元/亩。
肖绍军:重器装配细致入微
作为国机重装二重装备重机公司重机厂装配钳工班班长,肖绍军干了33年重器装配,从事各类大型冶金、矿山和锻压设备等装配工作。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之下,一个个数万吨重的大型设备被拼接成功。
“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设计出来的产品、图纸,通过加工零件,加工完工后进行装配,装配完之后检验我们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在加工和装配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必须现场改,改了后才能出厂发到用户现场去。”年肖绍军退伍,进入二重装备重机公司重机厂,一直从事着装配钳工的工作。
“我从部队航空兵转业时,本以为自己是无线电和机械设备使用的老手,快速上手装备装配应该不难。但是,单单是为了记住各类复杂的装备部件,就花了我很长的时间。”肖绍军说,识图是进行装备装配的第一步,看图的过程就是进行三维立体想象的过程。
装配部装件,则是工程的第三步。用起重机将部装件吊起,一一精准地放进预定位置。装配过程中,最难的是热装。“加热后的部装件膨胀,如果装配位置不对,等部装件冷却后,取都取不下来”,肖绍军说,热装需要考虑时间、温度和材质等诸多因素,装配时机务必恰到好处,才不至于事倍功半。而这需要对装配细节极其敏感。“甚至要根据体表感受到的现场温度来把握装配时机。”
历时数月甚至一两年的装配工作结束后,便是试车和校检环节。作为一台重型机电设备,通油、通气、通电,由上万个钢件组成的新设备必须通过试车,检测其实用性。这时,肖绍军总要和徒弟们屏气凝神,等待试车成功的哨子吹响。
“每次我装配出来产品后,特别是一次性装配成功时,心里都有一种满足感,特别自豪。”肖绍军兴奋地说道。
多年的重器装配工作,让肖绍军养成了时时自省的习惯。每日上班伊始,他总会总结前一天装配进展,布置当日装配工作,再与其他部门的管工、钳工协调作业时间和方式。他称,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去干,才能摸索出一套经验。
记者
陈晓霞编辑
涂策
责编
汪巧值班编委
王三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