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圆稚嫩华美威严,从出土文物看中国龙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www.kstejiao.com/m/

肥圆稚嫩--华美威严,从出土文物看中国龙形象的演变

从众多有关龙的出土文物来看,龙的最初形态与我们所熟悉的能腾云驾雾,神通广大,蜿蜒多姿,矫健华美,仪态威严的近代龙形象相差甚远。按照出土文物年代顺序,可以看出龙的形态从肥圆稚嫩逐渐演变为华美威严的近代龙的形象。

近代龙形象(满清龙旗图案)

距今~年前的红山玉猪龙(辽宁建平出土)

红山玉猪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色呈乳白略微偏黄,材质是岫岩软玉,形象肥头大耳,嘴和鼻子前部平齐,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看上去特别像猪头,头部和尾部连在一起,还细致地刻上了眼睛、皱纹,形似小猪。

红山文化玉猪龙,亦称“中华第一龙”

到了红山文化后期,玉猪龙头和尾部就不再相连,头上有了角,眼睛为菱形,还有了鬣毛,身体修长而卷曲,已有腾云驾雾之感。

红山文化内蒙玉龙

距今-年的凌家滩玉龙(安徽凌家滩墓葬出土)

凌家滩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相似之处,但整体形制上有较大差别。凌家滩玉龙通体灰白泛青,表面琢磨光滑温润,整体呈椭圆形;龙首尾相接,吻部突出,阴刻口、鼻、眼,头顶雕饰两角;背部刻划规整的圆弧线,弧线的两侧面对称刻划17条斜线,似龙身鳞片;尾部钻一圆孔。

凌家滩玉龙

距今约年的绿松石龙形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夏代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该绿松石龙形图案呈“头向西北,尾向东南”腾跃升天状,寓意中国古代“乘龙升天”观念。

夏代绿松石龙形器

距今约-年的三星堆龙(成都三星堆出土)

成都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不断出现龙纹、龙形文物,就其特征而言,与夏商时期的龙纹、龙形几乎是如出一辙,身体如蛇,头部更是不约而同地以动物为原型。

三星堆龙

距今多年前的帛画龙(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马王堆西汉古墓1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全长厘米,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在太阳和月亮下方有两条翼龙,翼龙细长的身体,动感飘逸的造型,已初近代龙形象。

马王堆西汉古墓出T形土帛画局部

从中华第一龙的肥圆稚嫩,到西汉帛画龙的灵动飘逸,龙的形象越来越华美威严。

龙形象的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图腾”的崇拜

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猪龙,形象仿佛猪首蛇身。这种初期形象反映了古人对图腾的崇拜,猪和蛇都是古人崇拜的对象。中国有古谚“猪乃龙象”,远古时期,猪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外,还把它作为“水兽”,用以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也常作为祭品来祈求丰收,并逐渐把猪抽象神化;与此同时古人还崇拜蛇,因为蛇的活动与季节循环相符,创造农耕文明的古人以蛇来象征土地和繁殖力。两个神化之物的结合,就形成猪首蛇身龙的图腾形象,猪蛇图腾向龙图腾的演变是原始农业走向发达的标志,也是古人宗教祭祀的需要。

龙形象的演变展现华夏文明的发展

因龙的形象来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对“图腾”的崇拜,所以所有炎黄子孙都自诩“龙的传人”。在华夏文明入封建时期,帝王都借龙来神化自己,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从元代开始至清末,龙纹样成为皇家专用,显示皇家崇高威严的近代龙形象就此固定。

故宫九龙壁局部

中国文字的演变也与龙形象的演变同步,对“龙”字的写法也是随着古人对龙形象的不断修改而变化,更加神似近代龙的形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4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