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恐龙王国古生物学十大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90521/7156805.html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现场,中华贝贝龙、孔子鸟(潜龙)、满洲龟、中国潜龙等9件从海外追缴回来的珍稀古生物化石相当惊艳,这其中有7件是实物原件,最珍贵的当属河南省流失海外20年的中华贝贝龙。中华贝贝龙是一个恐龙胚胎化石,长度厘米,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恐龙。这个化石年在西峡县出土,不久即流落到美国一个私人机构,并于年被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馆长购买。年,原国土资源部和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启动针对这个化石的海外追索工作。经过3年努力,终于回归祖国。年,这个化石被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如今是河南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作者:蔡文清古生物化石资料图新华社供图据悉,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古生物化石大国和“恐龙王国”,化石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涵盖所有的生物门类,跨越了几乎整个生命发展演化史。目前,我国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超过种,位居世界第一。除了这些惊艳的化石,会飞的爬行动物怎样繁殖后代?古人类头骨长啥样?最古老树木如何生长?1.3亿年前鸟类尾骨尾羽如何演化?这些神秘的古生物学知识撩拨着每个人的探求欲。刚刚闭幕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公布的最新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揭开了这些谜题的答案。记者了解到,成立于年的中国古生物学会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从去年开始,古生物学会每年度评选和发布“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王永栋告诉记者,“十大进展”的评选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展示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展一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筱林领导的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工作,研究团队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枚3D翼龙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体保存的重要化石标本,其中有16枚三维立体的胚胎化石,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3D翼龙胚胎,为突发性的湖泊风暴事件导致翼龙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才得以保存的珍贵标本。这项研究揭示了哈密翼龙具有相对早熟的胚胎发育模式,其后肢发育速度较前肢快,孵化之后只能走不能飞;牙齿尚未萌出,还不能主动觅食,需要父母照料;从胚胎到亚成年都具有快速生长的骨组织类型。英国学者认为这一研究是“认识翼龙繁殖的关键进展”,同时其所涉及的翼龙种类也被认为是“所有翼龙中被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类型”。进展二腕足动物化石有了“四库全书”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主编、来自十家单位的二十余位学者先后历时近三十年编撰完成的全英文《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对中国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9个纪的海相地层中,在年至年间根据中国材料创建的个属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对属的取舍及其分类位置提出新观点,称得上是腕足动物化石的“四库全书”,是对中国腕足动物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进展三侏罗纪滑翔哺乳形类动物新发现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所率领的研究团队在侏罗纪会滑翔的哺乳形类动物研究中有重要发现。新发现表明,滑翔功能和运动行为在远古哺乳动物祖先类型就曾经演化出现,并在恐龙时代的生态系统中就已经分异并适应多元生态环境了,甚至发展出其它脊椎动物无法进入到的新的生境,为中生代脊椎动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化提供了新证据。进展四发现华南寒武系有口无肛新动物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团队的韩健研究员等人发现了南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距今5.35亿年前)毫米级球囊型动物化石——冠状皱囊虫,填补了原始后口动物的化石实证与分子进化钟预测的起源时间之间的鸿沟,揭示了两侧对称动物体型在寒武纪逐渐增大的演化规律,对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探寻其它动物门类的始祖具有重要启示。进展五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被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占扬、吴秀杰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在河南许昌发现的新型古人类头骨化石。研究显示距今10.5万到12.5万年,东亚大陆生存着一类具有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混合形态的特殊人群。进展六地质微生物记录了极端环境事件地质时期的细菌和古菌等微生物很难开展研究,而它们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更难识别,因而需要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教授等在利用地质微生物研究陆地极端干旱事件和海洋极端环境事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地质微生物不仅能够识别2.52亿年前引起最大生物灭绝的恶劣古海洋环境,而且能够识别最近35万年以来陆地发生的大干旱事件。这两项成果显示了小小微生物能够诉说地球大灾难,为古生物学服务全球变化领域开拓了新方向。进展七早期鸟类化石揭示独立演化进程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副研究员所属的研究团队在原始鸟类尾骨和尾羽演化上获得重要发现,提出“犁状尾综骨与扇状尾羽在早期鸟类中相互独立”的假设,挑战了此前长期占主流的学术观点。进展八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终被解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研究员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了代表地球上最古老树木的硅化保存化石,首次识别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树木的内部解剖结构特征,并为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方式建立了理论模型。进展九琥珀揭示出了白垩纪蘑菇多样性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博士、黄迪颖研究员所率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一亿年前缅甸琥珀中昆虫和蘑菇的研究,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和社会性寄生现象。不仅发现了多种罕见的蘑菇化石,直接证明伞菌的多样性,还从隐翅虫的形态功能学研究入手,间接揭示蘑菇的早期多样性,并将蘑菇演化历史推前万年。进展十木材蛀孔展示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由云南大学冯卓研究员率领的国际团队在晚二叠世蛀木甲虫生态学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这之前,人们对地质历史时期昆虫生态学的认识十分有限。冯卓等人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晚二叠世蛀木甲虫在松柏类植物茎干中高度复杂化的蛀孔构造,发现了蛀木甲虫特殊的取食行为和发育过程中显著的食性转变现象。不仅为深入认识化石昆虫生态、植物与昆虫协同演化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探索昆虫的社会化和“农业化”现象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原标题:古生物学十大进展都揭开了那些谜题)来源:北京晚报编辑:TF
上一篇文章: 闻道国学二十八宿各有司掌管生死禄马期 下一篇文章: 记一次的参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105.html